曾被稱為20年前“濟南餐飲界的黃埔軍校”:培養(yǎng)了現(xiàn)在濟南餐飲行業(yè)多家知名餐飲老板、無數(shù)優(yōu)秀的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曾在這家企業(yè)工作過。
	 
	餐飲同行提起它,無不贊嘆它曾經(jīng)輝煌
	 
	濟南人談起20年前的餐飲,三足鼎立的是桃源、金馬、真如意。桃源當屬首位。
	 
	曾是濟南人婚宴、節(jié)假日的首選品牌
	 
	四五十歲的濟南人提起這家企業(yè),會感慨地說:以前要是在這家酒店結婚、節(jié)假日去那里吃頓飯,是最有面子的事!
	
 
	 
	1而現(xiàn)在,
	 
	曾威震行業(yè)的桃源大酒店要停業(yè)了!
	 
	一時間,消息如同炸雷扔進了本就不平靜的冰面,
	 
	引起了餐飲圈巨大的震動。
	 
	“太可惜了,說‘桃源’是濟南餐飲界老大哥,一點都不為過。”
	 
	一位濟南連鎖餐飲企業(yè)老板這樣感嘆道。
	 
	筆者最熟悉的一位餐飲大哥、現(xiàn)在有10多家餐飲門店,
	 
	他說:“我就是從桃源干了10多年出來創(chuàng)業(yè)的。桃源可以說培養(yǎng)了大批餐飲人,濟南現(xiàn)在做得好的餐飲企業(yè),哪家沒有桃源出來的人?”
	 
	一家成立了25年的老牌餐企,在濟南市場曾叱咤風云的餐飲“大佬”,就這樣倒在了黎明之前。
	 
	2被譽為濟南餐飲界“黃埔軍校”
	 
	也是濟南人最有面子的首選酒店
	 
	桃源大酒店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業(yè),如今已經(jīng)走過25個年頭,
	 
	作為門店面積在3000平左右的大型中餐代表,
	 
	當年無論從企業(yè)理念、管理機制、組織架構、經(jīng)營模式等各方面都表現(xiàn)得格外亮眼,
	 
	曾有無數(shù)優(yōu)秀的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在這里工作,
	 
	也吸引了濟南多家知名餐飲老板到這里學習取經(jīng),
	 
	被業(yè)內譽為“濟南餐飲的黃埔軍校”。
	 
	而對于不少濟南市民來講,桃源大酒店也可謂是“響當當”的名字
	 
	很多濟南人在這里吃年夜飯或者舉辦婚宴都是“很有面子的事”。
	 
	說起當年濟南餐飲界的“三足鼎立”:桃源、金馬、真如意。
	 
	桃源大酒店始終是穩(wěn)穩(wěn)的頭把交椅。
	 
	325歲桃源老態(tài)頻頻
	 
	發(fā)展如同“冬眠”
	 
	這并不是桃源大酒店的“第一次停業(yè)”,
	 
	此次關閉的桃源大酒店是濟南市經(jīng)七路店,
	 
	早前還有個“閔子騫桃源大酒店”,但也早在幾年前就停業(yè)了。
	 
	“這幾年生意也不太好做了,3000多平方米的店面利用不到一半。”
	 
	在負責人劉芳看來,生意難做主要原因還是酒店年頭長了,
	 
	各方面老化、設施、裝修老舊,吸引不來年輕人消費。
	 
	“這幾年婚宴接的也少了,年輕人都選擇去舜和、陽光美爵這種高檔酒店”,
	 
	劉芳坦言:
	 
	“以前也想過好好裝修一下,但是這么大個店面,砸進去三四百萬元裝修也看不到啥效果。
	 
	筆者查找了網(wǎng)絡平臺的相關資料發(fā)現(xiàn),
	 
	這幾年來,確實很少能找到桃源大酒店的信息,
	 
	酒店創(chuàng)新不多,卻問題重重:
	 
	品牌從未升級
	 
	門店從未升級
	 
	菜品常年保持不變
	 
	宣傳上也鮮有其身影
	 
	在如今這個以“季度”為周期考量品牌升級的年代,
	 
	這樣“冬眠”一般的運營模式讓人“難以置信”。
	 
	4“巨人”并非轟然倒下
	 
	一個月前還在苦苦“自救”
	 
	一場疫情,讓“衰老”的桃源一下出現(xiàn)了“垂死”的跡象:
	 
	“整個正月光退訂就有300多桌,與往年相比,營業(yè)損失有150多萬元。”劉芳說。
	 
	危機之下,桃源大酒店并非沒有想過“自救”。
	 
	從正月初一閉店后,酒店大堂就開始賣菜,
	 
	過去一個多月里,因為很多員工是外地人無法回濟,
	 
	劉芳就親自推廣線上外賣業(yè)務,
	 
	“蔬菜、水果、海鮮、肉類、咸菜、面食、炒菜十余種……應有盡有,免費配送到家。”朋友圈里幾乎天天都有她這樣的“吆喝”。
	 
	但是,想要扶起即將倒下的“巨人”,
	 
	這樣的營收無異于“杯水車薪”。
	 
	對于嚴重依賴現(xiàn)金流的餐飲行業(yè),
	 
	沒有了客流量和收入“輸血”,很快就會面臨資金斷裂的風險,
	 
	何況“這個酒店面積太大了,上下三層3000多平方米,每個月光房租就承受不了。”
	 
	劉芳說,酒店也沒有得到過房租的減免,“房東自己也有貸款,他也挺難的。”
	 
	一場努力卻徒勞的“自救”,還是抵不過餐飲的“三座大山”。
	 
	5“對不住大家了,
	 
	我們實在撐不住了”
	 
	做出關門的決定很艱難。
	 
	劉芳說,她前一天晚上輾轉反側,直到凌晨四點才睡著。
	 
	“如果沒有這場疫情,酒店可能不會這么快走到這一步吧。”
	 
	3月4日,濟南的天氣正在回暖,
	 
	甚至還有顧客不知道桃源突然停業(yè)的消息,日常來桃源買一些蔬菜,
	 
	劉芳一遍遍抱歉地跟他們解釋“不好意思,我們不賣菜了”。
	 
	七八輛大車停在外面,三兩個人匆匆忙忙地進進出出,員工遣散、處理后續(xù)事宜,劉芳很忙。
	 
	面對同行的震驚,她也只能艱難地擠出幾個字:“對不住大家了,我們實在撐不住了。”
	 
	雖然桃源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是業(yè)界都知道的事,
	 
	可昔日大佬就這樣黯然離場,還是令人唏噓。
	 
	6“桃源們”的倒掉
	 
	疫情一定不是“背鍋俠”
	 
	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令整個餐飲行業(yè)步入至暗時刻。
	 
	洗牌潮、閉店潮甚囂塵上,很多人哀嘆,疫情讓很多正在前進的企業(yè)來了個“休克式死亡”。
	 
	可是,除了震驚、惋惜之外,我們不得不反問一句:
	 
	倒掉的企業(yè),真的是挺不過疫情嗎?
	 
	拿桃源舉例,成立25年:
	 
	1、品牌老化
	 
	年輕人早已經(jīng)不知道桃源姓甚名誰。
	 
	2、缺乏創(chuàng)新
	 
	20年讓顧客感受不到創(chuàng)新和改變。
	 
	3、坐吃老本
	 
	支撐運營的,都是20年前的老顧客。
	 
	始終對外界風云變化的競爭市場視而不見
	 
	最終導致:
	 
	1、組織力層面:
	 
	顧客和員工老化,沒有活力
	 
	新鮮血液也吸引不進來
	 
	2、運營層面:
	 
	經(jīng)營模式進入惡性循環(huán)
	 
	菜品越來越便宜
	 
	貴的食材和好廚師不敢用
	 
	始終處于低水平運營
	 
	3、品牌層面:
	 
	從未進行過有效地品牌升級
	 
	品牌勢能完全消失殆盡
	 
	抱著曾經(jīng)的“金牌匾”坐吃老本
	 
	無法形成新一代消費者對它的品牌認知
	 
	有“老本”可吃,其實本是桃源大酒店的“幸運”。
	 
	截至2019年12月,在大眾點評上,還有桃源的老主顧在上面的正面評價:
	 
	很多老濟南人對桃源依然有著“酒店大”、“適合聚會”、“菜品實惠”的消費印象,
	 
	桃源大酒店本可以借此基礎深挖品牌特色,
	 
	打透相關需求的顧客群,強化顧客體驗,
	 
	并以此為發(fā)力點,不斷升級品牌印象。
	 
	但20多年都沒有變過的門面和內部裝修卻一直在提醒消費者,
	 
	一個甘愿老去,懶與顧客交流的企業(yè)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