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一到這時節(jié),涮、烤、燉、爆……羊羊們被安排的明明白白。
	 
	烤全羊、手扒肉、蔥爆羊肉……很多時候,羊肉總是“硬菜”擔(dān)當(dāng)。
	 
	相比之下,羊湯在一眾羊肉菜肴里,沒有那么“硬核”。
	
 
	 
	不過,易被忽視的,往往卻是好東西。
	 
	中國人更是擅長將邊角料做成無可替代的美味。
	 
	羊湯就是這樣,成了冬天里一種標(biāo)志性的飲食。
	01中國人是什么時候?qū)ρ蛳率值模?/span>
	 
	中國人吃羊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。
	 
	先秦時期,在講究禮制的時代,羊的地位僅次于牛,《禮記·王制》中記載:
	 
	“諸侯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,庶人無故不食珍。”
	 
	牛、羊、豕(豬),這也表明了當(dāng)時動物們的等級。
	 
	屈原在《楚辭》中也提到了“炮羔羊”、“羊羹(湯)”等美味。
	 
	到漢唐時期,羊肉成為宴請、待客時的大菜。
	 
	唐代燒尾宴上,羊肉美食就有著重要排面。
	 
	羊肉最高光的時代,毫無疑問是宋代。
	 
	宋代皇室以羊為貴,宋真宗時,御廚每天要?dú)?50只羊,宋仁宗時也有280只。
	 
	皇家愛吃羊肉,也帶動羊肉成為士大夫甚至民間的飲食潮流。
	 
	美食大V、官運(yùn)坎坷的蘇東坡,多次被貶的日子里吃不到好羊肉。
	 
	除了燉豬肉,他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羊蝎子、羊湯的美味。
	 
	到了明清時期,羊肉的地位漸漸不如豬肉了。
	 
	中國哪里的羊湯最好喝?
	 
	無論在《明宮史》里,還是在《隨園食單》里,豬肉都占據(jù)了主要篇幅。
	 
	羊肉只是諸多肉食中的一部分了。
	 
	到了清末民國,羊肉的地域性變得越來越明顯。
	 
	這羊肉和羊湯,成為當(dāng)時北京標(biāo)志性飲食之一。
	 
	唐魯孫在《中國吃》里,就專辟一章回憶“故都的羊肉床子”:
	 
	“凡是到羊肉床子買燒羊肉的顧客,多半自己都會帶一口小鍋去,為的是要點(diǎn)肉湯帶回去,仿佛買燒羊肉不要點(diǎn)湯,就顯著您是砂鍋安把——怯勺啦。燒羊肉湯放點(diǎn)鮮花椒蕊,拿來拌面吃,香泛椒漿,縹清味爽,是夏令食譜中清雋妙品。”
	 
	肉自然是好,但這燒肉的湯也是絕妙。
	 
	到了今天,羊湯早已自立門戶,成為羊肉美食界不可忽視的力量。
	 
	從塞北到西南,從帕米爾高原到長江口,羊湯在中國的存在感一點(diǎn)也不弱。
	 
	地域廣闊,南北都有,羊湯的做法也有多樣。
	 
	在講究喝羊湯的省份,口味的競爭甚至可以細(xì)分到縣域。
	 
	不過,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北方羊湯和南方羊湯。
	 
	02羊湯配燒餅,一種北方生活
	 
	很多的北方城市里,街頭巷尾都常見羊湯館。
	 
	甚至離得很遠(yuǎn),都能聞到專屬于羊肉的味道。
	 
	這種羊湯館和拉面館、沙縣小吃一樣,面積不大,也談不上什么環(huán)境。
	 
	菜品以各種羊湯為主,頂多搭配一些小吃或是羊肉類的炒菜。
	 
	雖然羊肉屬于秋冬,但羊湯卻遍布四季。
	 
	一碗羊湯,搭上燒餅、焙子、饃饃甚至燒麥,就是一餐暖身的飯食。
	 
	北方的羊湯眾多,赫赫有名的也不少,很多地方都以自家的羊湯為傲。
	 
	中國哪里的羊湯最好喝?
	 
	先來說北京,北京的羊湯有很多種。
	 
	北京人愛吃羊,周邊省份來北京做生意的人,也帶來了家鄉(xiāng)的吃法。
	 
	作家白鐵錚曾在《老北平的故古典兒》中寫道:
	 
	“家常吃的都是羊雜湯,清真館子里賣的叫羊雜碎湯,山西館子里則叫羊湯,擺小攤兒的賣的叫羊肚湯。”
	 
	和鹵煮一樣,北京羊湯的重點(diǎn)也是下水,也就是羊雜碎。
	 
	羊肚、羊心、羊肺洗凈后和香料一同文火燉煮。
	 
	煮好的羊湯,搭配蔥、香菜、醋、胡椒、辣椒以及北京人少不了的芝麻醬。
	 
	再來倆剛烙得的麻醬燒餅,就倆字兒——舒坦。
	 
	山東是羊湯大省,單縣羊湯、滕州全羊湯、莒縣羊湯都赫赫有名。
	 
	山東的羊湯大多追求湯色乳白、濃香四溢。
	 
	請人吃飯,在山東很多喜歡喝羊湯的地方也變成了“走,請你喝羊湯”。
	 
	煮好的羊湯可以再根據(jù)個人喜好,加入羊雜、羊肉,再搭配一塊壯饃。
	 
	到了河南很多地方,羊湯則成為一道早餐。
	 
	在開封,很多羊湯館凌晨兩三點(diǎn)鐘就開始熬湯,為了趕上五六點(diǎn)鐘開市。
	 
	羊肉湯、羊雜湯、羊雙腸湯……再來一塊鍋盔,一頓暖胃的早餐就成了。
	 
	洛陽,湯的種類更多,羊湯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	 
	洛陽的羊湯,胡椒粉的氣息更濃。
	 
	奶白色的羊湯下隱藏胡椒的辣味,搭配當(dāng)?shù)鬲?dú)特的餅絲,泡在湯里滋味更濃。
	 
	到了內(nèi)蒙草原,跟烤全羊、手扒肉這類大菜比起來,羊湯多少有些不起眼。
	 
	但它也是內(nèi)蒙人的日常。
	 
	在呼和浩特,一碗羊雜碎,一個焙子,就是一頓講究的早餐了。
	 
	除此之外,內(nèi)蒙還有全羊湯,那是講究得要命。
	 
	將羊分割好后,控干血水,小火慢燉,一點(diǎn)點(diǎn)撇去浮沫。
	 
	直到出鍋前,放上一些鹽就好了。
	 
	這種羊湯,與華北一帶的奶湯不同,完全是清湯,保留了羊肉原汁原味的鮮美。
	 
	與其它地方的羊湯相比,內(nèi)蒙羊湯的存在感似乎沒那么強(qiáng)。
	 
	不過最近,賣西北菜起家的西貝莜面村也開賣羊湯了。
	 
	選擇4-5年成熟的草原羊,只用簡單的調(diào)料,熬足三個小時。
	 
	再搭配竹筍、冬瓜,不去內(nèi)蒙也能吃到內(nèi)蒙草原羊的味道。
	 
	而山西、山西、遼寧等北方省份,也都有自己獨(dú)特口味的羊湯和搭配。
	 
	03不時不食,是南方對羊湯最大的尊重
	 
	相比于北方羊湯館的日常,南方的羊湯在形式上要隆重不少。
	 
	在南方,羊湯既可以是一人食的簡餐,也可以是一桌人的狂歡。
	 
	到了特殊的時節(jié),它更是標(biāo)志性的節(jié)令飲食。
	 
	先來說地處南北方交界的安徽。
	 
	在皖北,很多羊湯都會冠以“蕭縣羊湯”之名。
	 
	美食導(dǎo)演陳曉卿在描述蕭縣羊湯時這樣寫道:
	 
	“五元錢一大碗的羊湯莊嚴(yán)地擺放在面前,把羊油辣子和香醋調(diào)勻,深深一口下去……哎呀!喉結(jié)蠕動的同時,阻滯的氣血開始融化、流動。”
	 
	蕭縣羊湯更接近北方羊湯,湯色乳白,入口醇厚,也是一人食的經(jīng)典。
	 
	每到伏天,還有周邊縣市的食客,專門來蕭縣喝羊湯。
	 
	說起伏天吃羊,從皖北、蘇北到江南似乎都有這一習(xí)俗。
	 
	與北方秋冬吃羊不同,很多南方人篤信“喝上伏羊一碗湯,不用神醫(yī)開藥方”。
	 
	“伏羊”的概念在江蘇、安徽的很多地區(qū)盛行。
	 
	江蘇徐州和安徽蕭縣甚至還為了申報“伏羊”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之事掰過手腕。
	 
	到了江南,首推的則是藏書羊肉。
	 
	藏書,是一個地名,它位于蘇州西部。
	 
	在明清時期,藏書人就以養(yǎng)羊、殺羊、賣羊為生,這里也誕生出很多羊肉館子。
	 
	白燒、冷切、紅燒、燉湯,藏書羊肉有無數(shù)種打開方式,最經(jīng)典的還是羊肉湯。
	 
	湯色乳白,羊肉酥爛,要熬出這種湯,沒有捷徑,只能依靠火候和時間。
	 
	傳統(tǒng)的藏書羊肉要用木桶來燒,這種木桶被當(dāng)?shù)厝朔Q為“盆堂”。
	 
	制作木桶的材料取自藏書穹窿山的杉木。
	 
	這種木材據(jù)說能在燉羊肉的過程中揮發(fā)出清香,去除羊肉的膻味。
	 
	除了吃肉喝湯,也可以再下一把蘇式細(xì)面,一碗白湯羊肉面就做成了。
	 
	在濕冷的南方冬天,來上一碗白湯羊肉面,全身上下立刻暖和過來了。
	 
	在四川,簡陽羊肉湯就是羊肉界的C位。
	 
	在清末民初,羊肉湯就已經(jīng)是簡陽一帶的標(biāo)志性美食了。
	 
	與其它地方的羊湯不同,簡陽羊肉湯不僅會用到羊肉、羊骨、羊雜。
	 
	在熬湯時還是加入豬骨甚至鯽魚,將所有鮮味濃縮在這一鍋湯中。
	 
	為了保留羊湯的鮮,四川人也放棄了川菜擅長的調(diào)味料,保留了原汁原味。
	 
	不過在吃羊肉時,仍然可以來一個干碟或是蘸水,過一下麻辣的癮。
	 
	隨著簡陽羊肉湯的館子越開越多,冬至喝羊湯似乎也成了一種標(biāo)準(zhǔn)化的習(xí)俗。
	 
	其實(shí)在簡陽當(dāng)?shù)?,講究倒沒那么多,這么美味的東西,怎么能一年就吃一次呢。
	 
	貴州的羊肉粉、云南的羊湯鍋、溫州的羊肉煲、杭州的掏羊鍋……